科室文章
捍衛(wèi)醫(yī)學之本的幕后英雄——病理人
在平谷區(qū)醫(yī)院,有這樣一群神秘而特殊的人群,他們不是廚師,但他們的工作臺卻像灶臺一般,案板、菜刀、冰箱、烤箱樣樣齊全;他們不是法官,卻每天都在明察秋毫,避免冤假錯案的發(fā)生。他們幾乎不與患者直接接觸,卻可通過顯微鏡下的切片洞察患者及家屬正在經歷的喜怒哀樂;他們沒有執(zhí)掌生死的能力,但是手中出具的每項報告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嶺。他們是“醫(yī)生的醫(yī)生”、“生命的法官”,他們是一群藏在臨床醫(yī)生背后的英雄——病理科醫(yī)生。
說起病理科,可能會有很多人不熟悉。簡單來說,小到胃鏡下取出的小息肉,大到手術中切下的整個器官,甚至是一杯灌洗液、一管胸水、一份痰液,都將被送到病理科等待被檢測的命運。這些標本經過繁復嚴格的操作步驟,最終都將被制作成精致的切片或涂片,在顯微鏡下綻放出光彩,誕生出一張張具有診斷和輔助臨床作用的病理報告。病理診斷是最終診斷,在某種程度上,可以推翻CT、B超、甚至臨床診斷。因此,在許多惡性腫瘤的診斷中,病理報告是最后的判決書。
在全球醫(yī)療界,病理診斷被所有醫(yī)生高度重視,是公認的診斷“金標準”,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。病理診斷對臨床醫(yī)生在手術中決定手術方案至關重要。如確定病變的性質,是炎性病變還是腫瘤,是良性還是惡性,從而決定是做根治手術,還是局部切除;或了解惡性腫瘤的浸潤及擴散情況,如邊緣是否累及,周圍組織是否有病變,腫瘤周圍及遠處淋巴結是否有轉移,來決定手術的范圍。
聽起來是不是非常的“高大上”?實際工作中又是怎樣的呢?待我娓娓道來。病人在經過手術后,術中切下的組織被迅速放入10%的甲醛溶液中防腐,這一過程稱為“固定”,然后再被送至病理科。病理醫(yī)生肉眼觀察組織形態(tài),通過一雙巧手仔細摸索可疑病變,將其切成2cm×2cm大小的組織,這一過程稱為“取材”。取下的組織在酒精和二甲苯中依次浸泡12小時以上,經過十幾道工序的處理,最后脫去組織里的水分,這一過程稱為進一步“固定”。固定后的組織被鑲嵌在晶瑩剔透的石蠟里,像琥珀一般,可以永久保存幾十年,這一過程叫做“包埋”。再經過病理技術人員的切片染色,制作成一張薄如蟬翼的HE染色切片。在玻璃片中央,組織色彩斑斕,紅紫相映,透光性強,這樣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組織形態(tài)。一塊小小的組織,只有3到5微米的厚度,卻能展示病人的真實情況,也決定了病人的診斷報告。制作完成的切片,經病理醫(yī)生通過顯微鏡仔細觀察,判斷腫瘤的良惡性、分型及分期,以及預后判定情況。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,還要再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——免疫組化,乃至分子技術的基因診斷,才能知道病人的真實情況,給病人一個完整而準確的答案。
不管檢查儀器多精密、技術多先進,病理醫(yī)生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,甚至一個醫(yī)院的病理科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醫(yī)院的整體診治水平。病理診斷幾乎全部依靠病理醫(yī)生的慧眼,是一種定性而非定量的形態(tài)學科。一名真正的病理醫(yī)生需要十年、二十年乃至整整一生的投入才能堪稱“有所成”。其間看似平淡,其中各種坎坷艱辛,道阻且長,一言難盡,但這就是病理人的使命。
有句話堪稱世界上最美的語言,那就是“你的報告是良性的”。為了病人,為了病理診斷追求的“精準”,我院病理科全體同仁將不懈努力,奮斗一生,無怨無悔。
文/病理科 劉然